咨詢熱線
《自卑與超越》
[奧]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
阿爾弗雷德.阿德勒生于1870年2月7日,逝于1937年5月28日,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,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,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。
阿德勒本人“先天發展不足”,是一個從小就存在著極為強烈自卑感的人。四歲才會走路,體弱多病。五歲時又得了**,所以他痊愈后決定去當醫生。幼年時期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,這使他**的畏懼死亡。他患有佝僂病,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。但他并沒有讓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,相反刺激了他的上進心。上中學時數學成績不好,在父親的鼓勵下努力學習,偶然一次解開了一道連老師都感到頭疼的數學題,成了班上的優等生,更加增強了他的自信心。阿德勒后來經常提到這些事,并啟示人們: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,更不是天生注定的,只要肯去挖掘,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。
阿德勒認為,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壞事,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,克服自身的障礙,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**的價值。可以說,正是由于人類會有自卑感,才會有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。
這本書以“自卑情結”為線索,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。書中不僅涉及到人為什么活著,心靈與肉體的關系,自卑感和優越感,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,而且還論及了早期記憶,夢,犯罪及愛情、婚姻等內容。他在書中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,它對個人的影響,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,如何將自卑感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。
原文摘抄
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,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,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所有真正“生命意義”的真正標志是:可以與他人分享,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。
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人,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。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,必然會落后于他人。如果他們努力地爭取克服困難,他們自然會訓練提升自己,使自己獲得克服缺陷的能力。
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,表現出的無所適從。
他們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,不斷從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可以避免失敗和事情 中尋求安慰,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。在困難面前,他們會猶豫、畏縮,沒有作為。
記憶是不會說謊的,記憶也是人的所有心理現象中最能反映真實自我的一個。
最初記憶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態度的雛形,讓我們了解到他將什么作為自己的人生起點。
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,同時也有利于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。
做夢就是在保護我們的生活模式不被現實和常識的要求所威脅。
每個夢中我們都是在自我陶醉、自我催眠。它的目的就是引起我們的某種感覺,這種感覺能為我們清醒狀態時候想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支持。
如果孩子和母親之間的合作關系建立不好,其他**的生活都將無法正常開展。
女性對于母親這一角色的態度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。所以,無論任何時候,女性的角色和地們都不應該被低等化。
在教育子女問題上,父母雙方也可以協商解決。任何一方對于任何子女都不能表現出過分的偏愛,這點非常重要。
現代教育的思想是:我們要教會孩子自立并為他人著想。
如果一個孩子擊敗了其他的孩子,拔得頭籌,并不能說明他就比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更快樂。
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,限制自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,老師和學生也應該放棄“遺傳的智商決定著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能力”這一觀點。
身體上的缺陷可以導致人產生自卑感,這種自卑感并不應該怪罪于身體的缺陷,而在于我們的教育方法不合理。如果能正確地引導有身體缺陷的孩子,他們也可以像普通人那樣關心他人。假如沒有人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,他們便會變得自私,不關心他人。
培養孩子對其他人產生興趣是很重要的。
只有懂得奉獻的人,才會有所成就,如果我們以此來教育孩子,那么他們成人后會樂于與人合作,即使遭遇困境,他們也會勇敢面對,以不損害他人的利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。
友誼和合作是解決人際問題的**途徑。
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選擇的原因,讓他們有動力朝著自己所選擇的方向努力。通過完成目標來獲得優越感。
從他們的職業選擇中,我們能看出他們**的生活模式,他們為什么而努力以及他們認為生活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。
卓越的人也是合作能力**的人。從他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許看不出來其合作能力,但是我們從其一生的歷程中可以看出來。
為了保證有和諧的夫妻關系,我們需要給對方而不是自己更多的關心。也就是說,給對方的關心要勝過給自己的關心。
一個孩子如果處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中,會經受更多的磨難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如內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資請注意風險,并謹慎決策
Copyright©2018 版權所有:昆明大道心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|心理咨詢|昆明心理咨詢|心理咨詢中心|云南心理輔導.網址|云南心理咨詢 滇ICP備18005182號-1